互联网+,"不变是等死, 主动变是找死”
近两年来,随着经济形势的下滑,航运市场环境的日趋恶劣,竞争白热化, 很多货运企业思变求存, 正好赶上互联网+的风吹起,纷纷涉足电商, O2O等一系列的创新,一时间热火朝天,但最后剩下的往往只是极少数。作为货运市场参与者主体--传统的货代都知道要变,但大多数并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, 陷入了一种“不变是等死, 主动变是找死”的纠结心态中。
“互联网+”并不是万能的, 并不能点石成金, 一加就灵。 “互联网+”其实并不是一种实际的操作方法,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, 究其核心,是通过网络化的组织模式使商业运作机制扁平化,提高运作效率。一切创新,最后都是为了降低成本, 提高效率这个核心来服务的,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那所谓的创新只是在忽悠而已。
传统国际货代的如何互联网+
货代是什么? 有人说货代是黄牛,什么东西都不是他的, 只是倒倒手赚赚差价而已, 没什么核心竞争力, 极易被替代。我却不这么认为,货代有黄牛的属性是没错, 但货代其实干的是各类黄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工作。 如果说普通的黄牛只是架起了一座桥梁,连接了产品与消费者,而货代这只黄牛却是需要建立起一座复杂的立交桥,在各种流之间进行有效的集成,引导和管理。因此货代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座高效运作的立交桥
其实货代的特性本来就是“半互联网”化的,货代本来就是个准互联网公司。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,已经用到了各类网上的工具, 从近些年的变化来看,电话传真少了, 邮件/网站/QQ/微信多了起来, 但最后货代的服务都是靠人来堆出来的,人一多, 管理就要上去,金字塔越建越高,行业利润却越来越低, 最后不堪重负,引发坍塌。
货代的互联网化如果说只是建一个网站, 把自己的产品服务放到网上去就结束了,线下操作的模式还是老一套, 那这种互联网一点意义也没有,反而增加经营成本。 货代的互联网化并不在线上,而是线下运作模式的互联网式改造。 如何通过网络化管理让不同专业的人员协同工作,达到如同一人的效果。如何通过网络化的管理削减中间管理层,使管理决策扁平化。如何将流程传输的大部分工作进行电子化/无缝化。 没有这三个线下的改造基础, 线上的任何辉煌都是浮云,海量的零散交易反而会冲垮既有运作体系。不幸的是,大多数的货代变革还是更多的集中在线上的喧嚣,期望以流量来倒逼线下的变革,先建楼后打桩。
船公司的互联网+尝试
我们来看两个航运电商的当前案例:航运公司作为物流链上的核心资源方一直引人关注,由于掌控核心资源,他的电商互联网实践将相对容易,毕竟他有专属于自己的定价权。航运公司的电商化实际上是他定价决策的互联网化大数据化。
首先是中远中海,在前两年各自推出了自己线上运价服务,市场上一阵子也是轰轰烈烈,但最后表现差强人意。 我只能说他们只是简单的把运价交易搬到了网上,多了一个渠道而已,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船公司定价决策机制的本身,从低层一直到高层的运价决策,还是一级一级慢慢往上走,里面涉及各种从属关系,派系利益,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网上交易就能撼动。一个有效的价格审批,需要至少走五个步骤,决策缓慢僵化,体系内部信息流通不畅,内耗严重,管理成本巨大。
对比中远中海,马士基即将于9月份推出自己的电商化系统, 当然目前只是对内,并不对外,在市场上并没有多少声音。他的用户是他的销售,销售只需在他的系统中录入客户的价格申请请求, 系统会自动根据客户的基础信息, 当前船舶配载的动态,市场的动态分析,以及相关征信信息的比对分析,用一种定价决策的算法算出一个价格来, 这个价格为最终价格,任何其他口子申请也只是这个价格。 销售在及时的到回复价格的同时, 并不知道这个价格申请递给了谁,谁审批的。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严谨缜密的定价机制,冷冰冰的系统。想象下,马士基如果对外进行客户注册使用或者是对接大型贸易平台, 这会影响多少人呢? 曾经有马士基的销售对我感叹道: “我们销售被干掉的日子快临近了”。
船公司的运作机制,除了船舶箱体调度运作保障之外, 最大的一块就是运价决策机制,以后对比下中远中海与马士基的销售和决策团队体量,大家就有数了。中远中海合并是好事,马士基也乐见其成,举双手欢迎。 但网上的一句评论甚为刺耳“别以为两条小舢板绑在一起就能成为航空母舰。”
国际货代企业未来在互联网+?
航运电商化竞争状况或许能给我们货代的发展变革一丝启示,我一直认为货代还是有他不可替代的一面,但面对挑战也是相当巨大, 航运电商比拼的核心是决策机制,而货代电商比拼的又是什么呢………?
货代今后发展的路又该往哪里走呢? 别让太多的喧嚣蒙住了我们的双眼。